戰國 青銅劍
時間:2014-09-16 點擊率:15388次

戰國(公元前475~前221年)
長49.1cm
余杭區吳山鄉出土 杭州博物館藏
青銅劍,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斗,可斬可刺的兵器。《說文》:“劍,人所帶兵也。”在春秋戰國時期,人們佩劍還表示身份等級。
西周早期青銅劍的形式已經相當成熟,春秋晚期至戰國是最盛行的時代,“越王勾踐”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。漢代的鐵劍流行后,青銅劍逐漸推出歷史舞臺。青銅劍一般由主要由劍身和劍把兩部分組成,每個部位各有其專名:劍身部分,前端的尖突稱作“鋒”,中央一條凸起的棱稱作“脊”,“脊”兩旁稱“從”,“從”兩面的刃稱為“鍔”,合“脊”與兩“從”稱為“臘”。劍把部分,圓形或扁形的把稱作“莖”,“莖”和“臘”連接處呈凹字形或中間條形物起護手作用的,稱為“格”。戰國后期,隨著鐵器的興起,青銅劍逐漸走向了衰落。西漢以后,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,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。
這把戰國青銅劍出土于余杭區吳山鄉,色澤黑中泛青,有光澤。短臘,斜寬從,厚格呈倒凹字,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。圓莖,有兩道箍,劍首鑄飾幾何紋。